毛主席动员千万知青上山下乡,为何邓公复出不久,便终结了政策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2:59 点击次数:121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快结束的时候起,毛主席就喊话城里的年轻人,让他们去农村,帮衬着那些发展慢的地方。好多知青听了这话,都跑到山里乡下去,在离家老远的地方,流了不少汗水,为建设出了大力气。
1964年,周总理在中央的一个大会上说了,打算在接下来的18年里,让3500多万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农村发展。有了中央两位大领导的重视,这政策就火速推进了。
1976年,毛主席和周总理这两位大人物接连走了之后,上山下乡的热度就慢慢降下来了。到了1978年,邓老又重新出来掌权,他开始着手安排那些知识青年回城。在他的带领下,一步步地,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事儿最终是彻底结束了。
为啥毛主席那会儿要积极推动大家去上山下乡呢?后来邓公为啥又决定结束这个政策呢?
要真正弄懂一件事,得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琢磨。就像毛主席和邓公他们的决定,那都是跟那时候的大形势紧密相连的。
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真的是啥都难,不过要说起来,城里头情况还算好点。城里嘛,好歹有点工业的老底子,商业活动也频繁点,有了这些基础,要想恢复和发展起来,速度就相对快些了。
农村里头,大多数地方就靠种地过日子。以前那些年,战争闹得凶,对农村伤害可大了,收粮食的任务还特别重。这样一来,好多农民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。而且啊,还有好多壮劳力都去当兵了,家里就剩下老的老小的小。所以说,想让农村自己慢慢恢复过来,那真是难上加难。
咋样能让整个社会快点回到正轨、尽量保持平衡,这是毛主席一直在琢磨的事儿,也是他为啥提倡大家去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还有啊,1954年的时候,咱们中国派了个考察团去苏联看看,想学学他们的发展路子。考察团到那边一瞧,发现苏联那会儿正热火朝天地搞大面积开垦荒地呢。跟以前不一样的是,这次他们没咋用犯人,而是叫了好多城里的年轻人去帮忙。这么做,还真就把多余的人工作安排好了。
代表团回国后,跟中央讲了讲那边的情况,毛主席听了后也琢磨出点道道。1955年那会儿,中国正忙着搞农业合作化呢,说来也巧,正好有一拨河南省郏县的中学生回到老家,加入了农业生产的队伍。
这个事儿让毛主席特别开心,他写下批示说:“农村那地方大得很,有的是机会干大事。”这话一出,激励了好多知识青年跑到山里乡下去。
得说清楚,一开始呢,上山下乡这事儿并不是硬性规定的,就是有些人自己愿意去做的。但等到那个特殊时期一来,情况可就变了个样。
1966年那场大运动闹起来后,社会上发生了好多大变动。就拿高考来说吧,直接给停了,导致学校里积压了好多学生没法继续升学。
以前学校都会给毕业生安排工作,但后来情况一团糟,能分配的工作岗位少了,好多学生就留在了学校。再加上那时候运动越搞越大,大家情绪都挺激动的,这些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学生,受到影响,思想变得激进,结果在学校里也搞起了运动。
好多别的城市的单位和工厂,情况都差不多,都因为那场运动而不得不停止生产。一停产,又有大批的人开始参与到运动里头去了。
这些事情,给社会带来了好多不安定的因素。对于中央政府来说,如何为这些人群找到好的出路,同样是个挺关键的难题。
基于当时的情况,毛主席做出决定,要让更多知识青年下乡,直接参与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去。
这是他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,主席是个讲究理论得和实际相搭配的人。他看到好多年轻人光说不练,想的那些点子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。这种只读书不动手的方式,简直就是瞎忙活,建的都是空中楼阁。
因此,安排这些对底层生活了解不多的人去农村参加劳动生产,一方面是为了给他们找个去处,让城乡劳动力分布更均衡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个长久以来脱离现实的群体,通过劳动重新学习、得到锻炼。
毛主席原本的想法是让劳动和知识能手拉手,别让它们分了家。他还琢磨着,得把工人和农民、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距给拉小点儿,让大伙儿都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。再说了,让好多人跑到农村去,粮食产量不就上去了嘛,农村经济也能跟着沾光,社会秩序也能稳稳当当的。这么一来,好处可多了去了。
但是,后来事情的发展跟他预想的完全不同,而且还冒出了一堆麻烦。
在搞上山下乡那会儿,地方上把政策给搞变形了。主席本意是让知青们自愿去,可到了下面,却变成了硬性的要求。城里头几乎家家户户都得把孩子送到农村去劳动,要是不乐意,说不定就得被扣上右派的帽子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影响的可是全家人。
分配工作时,管理部门搞的是“一刀切”,压根儿不顾及实际情况,结果知青被安排得乱七八糟,工作地点混乱不堪。
那时候去农村下乡挺简单的,但想回来可就难了。要是直接跑回家,那可就成了“逃兵”或者“右派”。其实吧,好多城里头的年轻人根本过不惯农村的日子,所以他们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。
最终,发生了几起群体事件,给这场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阻碍。这么多社会层面上的问题,邓公都看在眼里,心里是真的想把它们都解决掉。
1978年2月1号,邓公在重新出来工作没多久,就在听四川省委的人汇报时说了这么一番话:要解决下乡知青的那些问题,说到底还是得靠城市工业的发展。等城市发展起来了,就能找出好多新路子,给更多人提供工作机会,这样一来,社会也就能安稳了。
3月28号那天,邓公又跟胡乔木、邓力群聊起了这事儿:现在搞的这个上山下乡啊,真不是长久之计,农民们都不乐意。就拿四川来说吧,本来一个人平均下来连一亩地都不到,城里人再一去,那不就跟农民抢饭碗了嘛。咱得先想法子别让城市青年下乡,之后再考虑怎么从农村招人这事儿。
之后,邓公一步一步来,他先动手调整方向,让原本由农林部管的国务院知青办,转由国家劳动总局党组来带头。接着,他又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增设了好些工作岗位,确保了农业、林业、牧业、副业、渔业还有工业都能齐头并进,全面发展。
最重要的是,邓公决定不再让各地安排城里的知青去农村劳动,知青要是想回家也不会被惩罚。而且,知青办也被合并到了国家劳动总局里面,这个政策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。
说白了,每项政策都有它的两面性。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足足两千多万知青,虽然这让其中一些人心里不太乐意,但它也确实让很多人变了样。不少知青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,渐渐看清了事情的真面目,开始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,变得脚踏实地起来。
在艰难环境下的历练,使得不少人的毅力变得更强,他们返回城市后同样大展身手,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不管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,他们都是根据实际国情来谋划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。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咱们跟美国关系就不好,后来跟苏联也闹翻了,结果被全面封锁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家根本没有太多机会去安排那些多余的劳动力。
邓公坚决推动改革开放后,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变好了,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,带来了好多新的工作机会,这样很多人都找到了活儿干。因此,要是说谁好谁坏,那可不公平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上一篇:没有了